學術、知性、快樂、希望 |
民國86年「樹德」籌校之際,就把建校理念表現在「學術、知性、快樂、希望」及校徽之設計上。(見圖一) |
1. | 校徽釋義 |
|
色 系: 以紅、綠為主色,表示本校師生活潑及勇於創新的特質與精神,其柔和的用色則欲顯現人生價值之圓融意象。
|
|
造 形: 以樹德(Shu Te)的字首造形演變而來,S的造形為一蓄勢待發、奮力一躍的涵意,強調力行與突破的精神,T的造形則以其底部的厚實穩重來象徵學術基礎的建構,並以向上延伸及水平整合以喻其面廣。
|
|
整體涵意: 外緣代表「理論與技術的緊密結合」、「允文允武」、「宜動宜靜」的學術風範與生活哲學,並以『●』代表圓融與調和,求其相輔相成及圓滿之意!
 圖一: 樹德校徽
|
2. | 樹「德」 |
|
教育之樹「德」工作在真實地反映人生價值。人生所討論的價值,有知性價值「真」;有希望向上的「善」;有快樂心靈的「美」,更有追求真善美融合的最高價值。本校師生在教學中,透過「學術、知性、快樂、希望」的校訓,共同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真善美融合的人生價值。(見圖二)。在知識追求的過程中,以實踐的「誠」去明白「知性」的真。具有通識專才的知性,才能真正體會出所指的真。在人的行為中,行善避惡是做人做事的準則。樹德師生共同營造一個自主開放的環境,師生在行「善」最樂的「希望」工程中,皆能在有目標、有理想中生活與學習。人有理智,也有情感。世界上所謂的苦惱,從提升人的情感而獲得解除。樹德建立一個文化與美化的校園,在文化與美化的氣氛中快樂的生活學習。樹德的學術是融合真、善、美的學術。在追求學術的過程中,以知性價值的真為基礎,以行善為希望的目標,以美化的快樂生活為過程的引導。
知性,培養具有通識的專才,反映出人生價值的真。
希望,營造自主開放的環境,反映出人生價值的善。
快樂,建立既文化又美化的校園生活,反映出人生價值的美。
學術,融合知性、希望、快樂的研究氣氛,反映出圓融的人生觀。
 圖二:建校理念聯網圖
|
學術、知性、快樂、希望的內涵與實施敘述如下: |
(1). | 知性內涵與實施 |
|
理性與感性相互交融,蘊含著成熟、理智與豐富的意識內涵,以培養具廣博
通識之專業人才
-校必修(通識學院、以提供人文、藝術、法政、自然科學、語文、技能通識、體育、軍護)為主軸之課程
-院必修(各院提供之基礎能力課程)
-系必修(各系提供之專業能力課程)
-院模組選修(院整合各系之師資,並配合社會脈動,開設統合課程,以培養就業能力)
採分院分工方式,彙合各種不同領域專長師資提供廣博通識之專業人才。
 圖三: 知性的內涵
|
(2). | 快樂內涵與實施 |
|
學術品德兼修,心智成熟健全,意向流暢遂行的自我實踐,建立互重、自律、和諧的校園生活。
-社團,校際活動(體育,啦啦隊,菁英領袖訓練,國際標準舞……)
-老師聯誼(球隊)
-各系特色週之呈現,以娛樂結合知識,介紹本系之特色
-紳仕淑女日:培養學生生活禮儀及品格教育
-懲戒確認委員會:訓練學生自律之生活
-宿舍設計及管理:以家居生活方式訓練住宿同學共同生活、學習彼此了解、互相忍讓之團體生活
-校慶活動、迎新活動:留下美好的回憶生活
-畢業典禮:校園巡禮,回顧校園之點滴痕跡
 圖四: 快樂的內涵
|
(3). | 希望內涵與實施 |
|
深刻體認人生之意義與使命,充滿著自信與盼望,追求積極、光明與存在價值之具體目標,營造自主開明的學習環境。
-校園學習環境:教室設計採光明亮、寬廣開放之空間、綠茵的草地、碧綠的池水、密集林區(成長中)。
-各項文藝活動之展出:本土文物展
-校外名人講座:青春系列演講、工作職涯講座、校園徵才博覽會
-中國文物古蹟保護講座
-提供多元選擇的視野及聽聞
 圖五: 希望的內涵
|
(4). | 學術內涵與實施 |
|
以古代「禮」、「樂」、「射」、「御」「書」、「數」六藝,詮釋現代「人文」、「藝術」、「體健」、「管理」、「資訊」、「科技」六大領域知能相互交流,構成完整的學術網路,追求學術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。
人文-通識學院、應用社會學院、人類性學研究中心、諮商中心
科技-資訊學院、數位藝術中心
藝術-設計學院、通識學院、數位藝術中心
資訊-資訊學院、電算中心、圖書館
管理-管理學院、育成中心
體健─休閒管理、衛保組、體育組
|
以上六藝互相交流,形成完整的學術網路,追求理論與實務之結合。 |
校園網路架構設計─校園內各室內空間均有網路接點,並建構全校網上教學之平台。走向校務行政網路化及課程e化的期望。
 圖六: 學術的內涵
|